作者 | 晴方好雨亦奇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大清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1892年2月4日《纽约时报》题为《光绪皇帝学英语》的报道说,“今年二十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
报道的调子是乐观的:“光绪皇帝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都认为,死死保住3000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应付当今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作者大胆预言,“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
大清国的国门被洋枪洋枪打开之后,西风东渐,皇帝与时俱进学英语,似也正常,此事真有洋人所说那么深刻的影响么?早在两百年前,康熙皇帝还曾跟西洋传教士学过欧式几何学
呢。
康熙是个科学控。他少年时学过数学、地理学,会用测量仪器,会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象。康熙南巡时,亲自在黄河沿岸用水平仪测量,发现河床高于两岸田地,指出这是水患根源,必须深挖河道。亲征噶尔丹行军途中,他把所经之处的风物、地理情况记录下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字典》印行,中国
第一部完全实测、标上经纬度的地图集《皇舆全览图》完成。
难怪王小波成了康熙的粉丝:“我对这位皇上马上就有了亲近之感:他和我有共同的经历,虽然他是个鞑子,又是皇帝,但我还是觉得他比古代汉族的读书人亲近。……他们没有挖空心思去解过一道几何题。虽然近代中国有些读书人有点新思想,提出新口号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我恐怕什么叫做‘西学’,还是鞑子皇帝知道得更多些。”
有这么一个懂西学的先皇作榜样,光绪学英语不过是发扬优良传统嘛。对于中国政治,洋人们总是过分敏感,过度解读,就像多年后他们从《新闻联播》播音员穿中山装还是西装上嗅出政治气息。
不过,这事也怪不得洋人,谁让咱们总是以“神秘的东方古国”面目出现呢?
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来到中国,觐见八十岁的乾隆皇帝。英国人带来了很多礼品,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枪炮、战舰模型等。他们还要介绍最新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他们想,这些东西准会让中国人高兴的。
中国人却不高兴,因为来访的洋人们决不肯向皇上下跪磕头。乾隆很不情愿地同意了马戛尔尼只单膝下跪的要求。
马戛尔尼失望地发现,乾隆态度冷淡,对他们的礼品并没有多大兴趣。官员们也一样,在他们看来,这些洋玩意儿,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
离开中国时,马戛尔尼摞下一句狠话:“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当然,这话乾隆听不到。相比他爷爷康熙,乾隆更喜欢天朝传统。圆明园里的喷泉,曾有传教士设计的机械给水设备,乾隆认为那是雕虫小技,下令废弃,改用人工打水。
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英国人惊奇地发现,当年马戛尔尼赠送的枪炮只是摆设,从未使用过,生了锈。
而光绪在洋枪洋炮声中痛心不已。1908
年,光绪仍在囚禁地瀛台坚持每天学英语。当年他的书单里,包括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等40部政治学、法学著作,还有世界各国的史书。
但帝国的官员们不学英语,不读洋书。公费考察日本的代表团,出尽洋相:有官员犯了鸦片瘾而精神恍惚;有官员半夜进入娼家求宿,因语言不通,被警察抓走;有官员在宴会上强行与艺妓互相裸露;有官员当众在洗手盆里小便。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去世。第二天,英国报纸撰文称:“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当然,这是永不可能实现的“如果”。
当然,紫禁城里的英语课并未消停——主角换作了小皇帝溥仪。只是,这一次,连“如果”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