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该怎么应对


这是2021年小学的课程安排。

现在初高中的那批学生,他们小学是考英语的。

所以,极大概率,在2021年这批不考英语的小学生升到初中、高中之后,英语依旧会不纳为主课来考。

很可能和生物、地理、化学一样,当作一个小科目。

毕竟,在这种可以徐徐推进的事情上,没必要那么快的来个一刀切。

该让时间来承担的,便交给时间。

换句话来说:

英语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就是翻译技术的进步,其工具用途会被大幅替代。
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该怎么应对插图

当你随身带的手机里都有一个实时翻译软件的时候,普通人,还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学一个自己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吗?

所以,提前布局,定然是实时翻译技术已经成熟。

而在广泛推广之前,必然要把未来必将遇到的改革成本弱化
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该怎么应对插图(1)

逐步把这件事落到实处,尽量少切割当下已学英语的学生和英语执教人员的利益。

等到真要推行的时候,也便水到渠成了。

那么这条政策,对未来孩子会有什么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家庭里有限的教育成本,该放到哪个方向?未来的就业倾向还要不要贴近语言类,就值得反复思量了。

近来,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中考普职比。

我们教育的根基,在于高考这种类型的选拔制度。

中考普职比逐步向5:5铺开,短期内,家长们会给孩子各寻出路,各种“地下培训”会层出不穷。

但长期来看,我国是在做产业纵深布局,家长们短期的应激反应,对普职比这个刚性政策来说,没有半分威力,只是互相之间更卷一些罢了。

那为什么要出台中考普职比呢?

人才越来越多,遍地都是研究生、博士生不好吗?

不好,非常不好!

当今大多数工作,根本就不需要那么高的文凭,一个初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往往都能胜任。

中国十四亿人,上亿学子,难道未来都要成为研究生、博士生?

要这么多研究生、博士生做什么?

去做一个初中生经过几个月培训就能做的工作吗?

这就好比,花了一百万买了一辆自行车一样,除了看上去光鲜大气上档次之外,并无任何实际用处。

那么之前为什么还要产出这么多大学生呢?

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多到无处安放?还是就业的岗位不够?

厚正说,历来主张全面、动态地看问题。

大学生在30年前,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

所以从来就没有就业难问题。

而在30年后的今天。

不断扩充的上学人群,是就业不足,造成的问题后移。

社会没那么多岗位,怎么办?

《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学,疯了?》已经详细论述了当今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内卷的不可调和,同时给出了卡位优质岗位的建议。

但这是针对于我们个人小
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该怎么应对插图(2)
家的。

对于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

之前几年的策略是,就业不足,就鼓励学子们继续上学,拖一拖。

而当下的父母们,也多是看到之前上大学出息了的种种案例,从而形成了必上大学的观念,谁家孩子没上大学,是要被瞧不起的。

这样,民间和庙堂,一拍即合。

大家一起往后拖。

这个往后拖的形势,也一变再变,从一开始的起码要读大专,到前些年的必然要上大学,再到现在的,没事做的就先去读个研一样。

人才的含金量怎么样不说,但社会对人才的使用率,确实乏善可陈。

拖什么呢?

用时间换空间!

可惜的是,这种拖,并没有在这几年,等来结构性改变的突破。

就业形势,反而因为大国博弈,变得愈加困难。

说白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没跟上内卷的速度。

教育成本的高压,导致老百姓内耗加重,消费市场萎缩,人口下滑。

这种内耗,反而成了一种桎梏。

还是那句话,重症就要下猛药。

上海教育的改革,是试点的先头兵。

配合教育扁平化的推进,如今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其目的,都是为了缓解教育压力,降低内耗水平。

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就业不足。

因为就业不足,配合市场化,所以会产生竞争。

如果不能快速转型,突破就业瓶颈。

未来:

要么依旧沿用市场化的择优录取,大家继续在教育上军备竞赛;要么把市场化人才分配的大圈子,回归小圈子内部分配;要么就是按照摇号制度,达到门槛要求的,就开始听天命;要么就是依旧择优录取,但教育培养上面吃大锅饭,谁都别想找外力。

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只是从一种竞争模式换到另一种模式里而已。

小圈子治理会加剧阶级矛盾,择优录取会激化教育内耗,摇号制度会催生灰色和黑色空间,大锅饭必会导致隐性竞争加剧。

如果短时间解决不了就业问题,那么摇号制、隐形小圈子治理和大锅饭会同步推行。

如今留给时间的空间,不多了。

那关于孩子教育培养方面该如何呢?

厚正说的建议是顺势而为。

没必要投入巨额的成本,在逐渐收窄的通道里激流勇进,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尤其是未来
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该怎么应对插图(3)
择优录取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因形势加剧而弱化。

到那时,那种流水线般的制式教育,并不能成为日后就业竞争里的优势选项,父母必须要给孩子加“私货”。

父母应该把子女的情商培养、资本储备放到和成绩同等的地位上来。

而这些,学校里是不可能提供的,反而还会因过多地培养纸面成绩,而缩减情商、资本的储备水平。

未来,必然会有一批家长,逆流而上,更加鹰式的激娃;

也会有一批家长,顺流而下,根据潮流动向提前布局;

但更多的家长,会是那温水里的青蛙,直到他的孩子长大成人,才发现,对于孩子的未来,他根本没有能力左右。

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当下就自然没了选择。

而那些看到了的人,他们会发现,如今的阶层跃升,已经成为代代接力的家族任务。

现在教育的天,变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