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虽然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城市教授英语,但中国的标准外语教育始于1862年史静文同博物馆的建立,英语是文同博物馆建立的第一个专业。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变革的若干定见》指出,“广大外语教育经营者千方百计探索专业外语教育规律,寻求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法,编写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专业教材,为我国通信、经济、贸易、金融、文明、教育、新闻、科技、军事等部分培育了一套。[1]
1、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外语热”盛行。
随着社会上的“外语热”,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视。学校的学生,尤其是高校的学生,在外语课上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社会上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参加外语证书考试。
然而,“外语热”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一些批评,称学生在外语课上投入了太多精力。甚至有人认为“外语热”削弱了中国学的定位,提出“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语”?
其实对于中国人学不学外语的争论,我们也不用回答,因为这种撤离只是少数人的偏见。相反,我们必须坚持外语教育改革,因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浓厚而愉快的热爱,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前沿科学技能的希望,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可贵的活泼。事实上,高中生对外语学习的浓浓而幸福的热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大学某些学科所使用的教育内容和教材陈旧,跟不上科学技能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对常识的希望。
2.“外语热”的最新体现。
外语学习的“低龄化”和“大范围化”是当时“外语热”的两个最新表现。在一些沿海地区和经济繁荣地区,不仅小学提供英语课,许多幼儿园也提供双语教育。什么年龄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这是教育专家和家长需要探讨的问题。然而,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外语学习倾注了极大的快乐、热爱和热情:在组织继续教育或短期“充电”时,外语永远是他们的首选,所以他们从当时从事的作业出发,或者他们也计划提高自己的常识,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外语学习的“大众化”引发了社会办学的努力,构成了全民学外语的假象。
3.高校英语专业的现状。
先进学校的英语专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占据领先地位,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开放快,但极不平衡。
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中国大学的英语教育点只有9个。到1966年初,有23所学院和大学设有英语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有200多所高校有权公布所有英语学士学位。到2005年,790个英语本科分被添加到学习类别中。到2006年底,增加了891所学院和大学。这样的开放速度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在英语专业教育快速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院校之间的学科创建和开放极其不平衡。到2005年,经过第十批博士、硕士学位出版单位的审议,在全国700多家拥有全部学士学位出版权的机构中,有一批新设立的机构,拥有硕士学位出版权的机构有208家,其中拥有全部博士学位出版权的有27家。
高校之间学科创建和开放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不平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平衡,最后是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第二,大学英语专业教育面临挑战。
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变革的若干定见》,在谈及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五种“坏习惯”:思维观念上的坏习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坏习惯、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上的坏习惯、学生常识规划上的坏习惯、人才和本质上的坏习惯、教育上的坏习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开放,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着多种挑战,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1.迎接教育哲学的挑战。
如今,随着英语专业的开设,各个学校的英语专业如何决定学科创建?
一、关于如何做特色,这是关于每个学校的首要思考。
2.迎接人才培养方式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语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处理英语语言文学课程与复合型专业课程在教育中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处理。
3.直面课程和教育内容。
学生基础教育的提出,让很多高校在课程中重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内容,但现在我们说的是如何将人文学科的内容融入到英语专业的教育中,尤其是让我们的课程、教材和教育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
4.对抗教师队伍。
总之,学科创建的方方面面都要靠强大的师资力量来完成,随着英语专业学科点的快速增加,教师的疑虑也越来越严重。
5.迎接教育管理方法的挑战。
学分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根本方法。然而,如何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方法适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有助于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开放自己的特色,帮助他们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这是英语专业学生谈论的问题。
第三,英语专业学生创造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今,学科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被几乎所有的高校所重视。“211工程”的创建,博士、硕士项目的评审,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学科点,也让学校领导越来越关注学科层面。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学科定位、学科特色和军队建设;这三个环节其实包含了学校的很多中心任务,也代表了学校的学科乃至整个水平。
1.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有两个层次:学校选择备考点开放的学科;内部学科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今普遍存在的疑问是,很多学校,尤其是新成立的英语专业,对英语专业的学科了解不多,有的学校甚至不够重视。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术门类目录中,本科层次的英语专业定为“英语”,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定为“英语演讲文学”。
在2004年第一步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试评中,特别是2006年全国英语专业初评过程中,我发现在适当数量的高校中,适当英语科目的固有知识存在一定的错误。事实上,这种认识断层不仅体现在这些学校的学科创建方案上,也体现在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从毕业生必备的言语技能、言语常识和相关专业常识就可以看出。
更少的学校不关心学科的内在本质,甚至不知道教育部近几年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比如1998年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变革的若干定见》、2000年发布的《高级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大纲》、2005年发布的《高级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评价量划》。
我认为英语(英语语言文学)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演讲”和“文学”,而具体的研究方向要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定位。
2.学科特点。
学科特色是一个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基础。特别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开放的今天,避免办学倾向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特色不能随便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和积累,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学科的特点,都是与学校的传统优势、学校的培养方向、学科学术队伍的现状相一致的。
3.部队建设
学术队伍的建立是学科创建成败的关键,因为所有的学科创建操作,包括平时的教育科研操作,都必须由一个军队来完成。
每一个成功的英语专业都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学术单元,其中有学术带头人(院长、系主任)、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一批从事平时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从年龄、学历、学术背景、学科分布等方面来看,本单位与本学科确立的开放与创建政策大致相同,能够满足本学科持续开放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虽然人才活动给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是人才标准的进步。随着人才的引进,各个学校都会更加注重原有教师的培养和提升。许多学校选择的“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被证明是对的和错的。一些高校“不求事事,但求用什么”的新型人才理念,使他们摆脱了地域的束缚,为自己的学科创建赢得了更加积极、及时、有用的辅导和帮助。
可见,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面临各种挑战,学科创建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经过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绝对可以认为我们的专业赢得了越来越辉煌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