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9月23日公布对“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答复显示:根据规定,外语课时占比为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英
语教学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可能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印象。从教育部的回应看,显然这种印象与事实存在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目前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必须强调的是,语言学习本来就费时费力,学习者的高投入可能会加剧英语教学偏好的认知。但显然,这种相对较高的投入,并不意味着英语在教学比重上就高,毕竟语言学习要经历充分的自学与练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其实效果相对有限。
教学偏重英语,其实潜台词可能是教学太偏重语数英这类课程。在过去的教学设置中,这三门课的分量确实很重,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空间。现实中,过去其他学科不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反其教学时间的确存在被占用的情况。体育课、艺术课可谓第一个被“牺牲”,比如因为老师不够或天气不允许,体育课取消,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语数英这类主课。尤其是高年级,因为面临升学压力,主课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
如今教学比重的格局有没有变化,对此
恐怕需要做一些深入的梳理。近年体育课受到重视,在升学考试中分数的权重得到显著提高。以广东为例,今年有关部门下发文件提出,开展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育素质评价,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高中成绩不合格者原则上不能毕业。在立法层面也有了相应的进展,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就表示,针对实践中学校体育课时被占用的问题,体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强调,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
认为
当前教学偏重英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或在于,过去校外培训英语课颇受重视,有的人可能将这种现象视为学校的一种学科偏好——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于是在校外培训加大英语学习方面的投入。不排除一些家长为孩子前途提前做好计划,或者对英语学科的确存在某些倾向,在校外培训中花费大量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但总的来说这只是个人选择,而且,市场上的英语相关培训学习,其实很大一部分并非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与学校的教学要求不存在必然联系,更不能将这种现象视为学校英语教育比重高导致的结果。
英语教学比重到底高不高,只有拿出相应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单纯依靠某种印象,显然很难得出客观的结论。教育部在回应中也提到近年各学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种种探索,从这些尝试不难看出,现有各学科教学比重更加均衡。可能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但方向无疑是对的。
英语学习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并不会产生冲突,在教学设置中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本质上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一个人无论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在国外发展,学习好英语都非常有必要。毕竟知识没有国界,对于那些国外最前沿的知识而言,学习者只有懂得外语,才能真正读懂、把握第一手资料,进而通过深入学习为我所用。
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英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社交媒体上经常有取消英语考试的谣言,并将此举视为文化自信的表现,足见对英语的狭隘认知尚有一定市场。什么阶段学习英语,考试的比重如何,这些问题都可以充分讨论,亦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调整优化,但不必简
单将英语视为“外来文化”。在强调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英语学习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