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成都温江机场,一架外形科幻的灰色战机在无数人的注视下,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这就是歼20,我们国家第一款自己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十四年过去,就在前不久,官方第一次公开了当年首飞的珍贵画面,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
视频里,当歼20的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从跑道上猛地抬头发射向天空的时候,跑道边上那些穿着工作服的研制人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跳着,喊着,挥舞着手臂,眼睛里全是泪水。
这架飞机,是他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结晶。
飞机在天上飞了大概十八分钟,然后稳稳地落了地,首飞成功了。
首飞试飞员李刚后来回忆说,当时就感觉这飞机特别灵敏,操控性非常好,飞起来很过瘾,感觉还没飞够就下来了。
这种轻松的语气,听起来好像就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但我们都知道,这背后凝聚了太多人的努力和智慧。
说起来,歼20的首飞成功,还真有点传奇色彩。
时间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这一串数字里足足有八个“1”。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巧合,是个好兆头。
但其实,这背后是一个关于精准和坚守的故事。
原本,首飞的日子定在1月7日。
可成都的天气,你是知道的,说变就变。
当天天气突然不好,能见度太低,根本不具备首飞的条件,任务只能被迫推迟。
这下子,重新选日子的压力,全都落在了当时成飞气象台台长阳凌的身上。
阳凌自己都说,当时感觉脑袋都大了,在成都这个地方选个好天气太难了。
首飞对气象的要求非常高,风速,云层高度,能见度,任何一个数据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
阳凌和他的团队,那几天几乎就没怎么合眼,他们翻来覆去地分析了几千张气象图,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1月11日。
就算日子定了,大家的心还是悬着的。
首飞当天上午,机场突然被一场大雾笼罩,能见度不到六百米。
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阳凌凭着多年的经验判断,过一会儿雾就会散,天气会好转。
果然,到了十一点左右,太阳出来了,大雾慢慢散去,歼20终于可以顺利起飞。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气象保障人员的精准预测,才有了后面那八个“1”的传奇时刻。
歼20的成功,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能飞上天,离不开它的前辈,歼10打下的坚实基础。
有意思的是,歼20首飞的这条跑道,也正是当年歼10首飞的地方。
只不过,两次首飞的心情和状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998年歼10首飞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摸索,风险非常高。
试飞员李刚也提到,那时候技术不成熟,如果飞机在空中发生颤振,飞机可能当场就解体了,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到了歼20首飞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更先进的风洞技术,对飞机的各种特性心里有底,风险比以前小了很多,整个团队也更加从容和自信了。
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才的传承。
在成飞,就有这么一对师徒,他们的故事,就是歼10到歼20发展的一个缩影。
师傅叫刘时勇,是歼10飞机的铆装钳工,一位装配专家。
他亲手打造了歼10。
他回忆说,当年研制歼10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很多工作都要靠手工一点点敲打出来。
为了给飞机“瘦身”,他们对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极致,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螺丝,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三十多年过去了,刘时勇亲手造的歼10,已经成了我们空军的主力。
而他自己,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徒弟,冯攀龙就是其中一个。
冯攀龙现在是歼20生产线上的骨干,已经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
他面对的,是更加先进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
他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而那个巨人,就是像师傅刘时勇那样的老一辈航空人。
冯攀龙说,师傅就像父亲一样,话不多,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总会给你指点和帮助。
我们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航空事业,师徒俩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无怨无悔”,“既然选了,就要热爱它”。
冯攀龙说,他要一丝不苟地把飞机造好,然后送它去参军,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看到自己造的飞机成功了,他就很开心。
而刘时勇,每次在阅兵的时候,看到自己亲手干出来的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从歼10的手工敲锤,到歼20的数字化装配,改变的是技术和设备,不变的是一代代航空人报效祖国的初心。
这就像一场跨越时代的接力赛,传递的是技术,继承的是使命。
歼20的每一次呼啸升空,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像刘时勇和冯攀龙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天空才更加安宁,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强大。
注意: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我哦。
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专业网上炒股,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