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
卢 菊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研究综述和教学现状,探讨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措施和途径。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入,外语能力已经成了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外语教学不仅仅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文化知识,更肩负着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也越来越受关注。
一、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综述
英语教学界对语言与文化的探讨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争议的焦点由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教文化转移到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束定芳 1996)。基于文化迁移理论,不少学者认为了解目的语文化有利于促进语言知识教学(戴炜栋、张红玲 2000),因此文化教学应以目的语文化为主(胡文仲 2013);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英语教学不是单向的文化吸收,而是双向的文化交际,因此母语文化也应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刘长江 2003)。21世纪初提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英语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英语教学的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近20年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反思;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措施。
二、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现状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跨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必须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而在实际课堂教学却出现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忽略母语文化的现象。在实际英语学习的文化融入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知识,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张为民、朱红梅 2002;邓耘 2016;宋翠 2019)。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效仿和跟随。学生热衷过西方节日,对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的庆祝时间及方式一清二楚,可以正确表达平安夜(Christmas eve)、复活兔(Easter Bunny)、彩蛋(Easter eggs)等,但不能准确表达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或活动,如中国春节的“除夕”,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清明节的“扫墓”。学生对西方影视、音乐、娱乐明星等兴趣浓厚,但对中国优秀的电影、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及著名艺术家等了解不多。学生能够细数牛顿、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达·芬奇、梵高、拿破仑等世界名人的成就和功绩,但难以详论我国的孔孟庄、唐宋八大家、现代人文科学名家的思想和贡献,对京剧、茶道、书法、武术、中医、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了解不深。这些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青年一代对母语文化不够了解,缺乏认同、自信和自豪感,也就无从将其继承和弘扬,更别说对外进行介绍和推广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包括英语教育)领域存在对中国文化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教育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
研究发现,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较少,平时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因此即便用母语也难以做出很详尽的解读。第二,在现有的英语教材或课堂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学生平时也很少接触相关语料。没有足够的知识输入就没有相应的语言产出(张为民、朱红梅 2002)。第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即便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也不足,大多情况下提及中国相应的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介绍西方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母语文化的不重视,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正向迁移作用(赵恕敏 2013;刘丽华、戴慧琳,等2018)。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
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工具之一,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进行多元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所以,英语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用英语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消除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少学者对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关于课程大纲制定、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建议(张为民、朱红梅 2002;刘丽华、戴慧琳,等2018),但相关课堂改革的建议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对高中教学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
“教师是雕塑心灵的雕刻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人格、思想、志趣、学识、行为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会
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英语教师是英语知识及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的教学理念、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意识、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对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接纳和理解的素养,在英语课堂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这些思想、素养、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内化在其思维中并服务于他们的语言运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坚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中西文化综合素质,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怀有崇敬之情和热爱,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既培养他们对异族文化的欣赏与宽容,又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及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切不可将英语教学和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割裂开来。
(二)巧用课本教学素材,融入民族文化与文明
课程和教材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核心,高中英语教材编撰比较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教材内容话题广泛(跨学科、跨文化),选编素材贴近生活,信息量大,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和传播英语知识的同时,巧妙利用教材中各种话题帮助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适时穿插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进一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1 Book 2话题“Cultural relics”时,除了通过学习课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俄罗斯珍贵文化遗产——琥珀宫之外,还专门带领学生了解和分析了我国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如长城、圆明园及故宫等,上课时所用图片、视频、文章等素材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惊叹前人的勤奋与智慧,深深为自己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自豪。
(三)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特色文化课堂
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的学校中“三级课程”中的一部分,是学校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学校
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自主开发设计校本课程,这不但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更重要的是让教学目标得以在自主选择、改编、整合及补充的教学素材上得以很好的体现和实施。教师可以在开发、设计英语校本课程时,专门选编、整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发展及成就等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素材,开设特色文化英语趣味课堂。如所在学校英语科组教师自主设计、开发了“探寻传统文化,乐见现代文明”校本课程。有教师收集了专门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如剪纸、吹糖人、刺绣、变脸等)的文章,更准备了各种材料让学生读后根据文章介绍和自身理解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不但检验了自身是否真的读懂了英语语言的介绍,还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特点、技巧及内涵,加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有教师专门收集了关于古代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和现代“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倡议的相关内容,用附带中英文解释的图片、宣传片及简单易懂的英语文章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学习,采用启发式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及现代“一带一路”倡议概念、异同之处、意义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课后,有学生感叹道:“这样学习,我才知道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一带指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它们都是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向世界表达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橄榄枝,也是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最好证明。”可见,开发英语校本课程,在英语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及认同感。
(四)多途径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
课外活动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可多途径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锻炼他们的组织策划及执行能力,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思维意识及文化品格。如“英语角”让学生在英
语口语操练中介绍各种中国传统节日,推荐中国美食,赏析中国音乐和电影;在“中英戏剧周”进行中英经典戏剧汇演;“英语诗朗诵”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诗歌赞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在“古诗词英文翻译”中,学生翻译《静夜思》《悯农》《清明》等古诗后发现,无论英语用词多么考究,都无法把古诗词中的韵味、意境和情感真实地还原出来,深深地为古诗词的魅力所折服和为祖国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化而自豪。
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的指导下,除了让学生“学习有计划,功课不落下”地学好课本知识外,还利用网络作为课外学习活动的平台,用视频、链接等形式科普了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用心选取了一些英语文章、诗歌、音乐及视频推送给学生做课外欣赏和学习,展示了全国人民如何在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奋战疫情,共克时艰。这样的课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为抗击疫情的无私奉献和民族团结精神,看到了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的决心和能力,也见证了祖国在帮助国际社会抗疫过程中的无私与担当。他们深感国家的伟大和强大,由衷地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华魂”的自豪感叹。
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与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和成就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文化的融入和现代文明的介绍,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也会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更加自豪、自信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戴炜栋,张红玲. 2000. 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J]. 外语界,(2):2-8.
邓耘. 2016. 中国母语文化“失语”与英语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母语文化 [J].中国教育学刊,(S1):10-12.
胡文仲. 2013.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 [J]. 外语界,(6):2-8.
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 2018.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5):42-46.
刘长江. 2003. 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 [J]. 外语界,(4):14-18.
束定芳. 1996. 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J]. 外语界,(1):11-17.
宋翠. 2019. 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的行动研究 [D]. 集美大学.
张为民,朱红梅. 200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S1):34-40.
赵恕敏. 2013. 基于《2011年版课标》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走向与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6):47-49.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1年第12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